近日,根据评选结果,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当选2016—2017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由陈大庆研究员担任学术带头人,主要成员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涉及鱼类遗传学、鱼类生态学、水生生物学、渔业资源与环境。
“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长江渔业资源开展了监测工作。围绕三峡工程、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影响,在农业部等部门领导下,1996年、2007年分别组建“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2个监测网络体系。1997-2017年连续21年在湖北监利调查,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在农业部、湖北省水产局等部门领导下,2010-2017年连续8年在长江中游开展四大家鱼亲本放流活动,自然增殖效果明显。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及中游亲本放流情况,2011-2016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开展了生态试验性调度,人为制造四大家鱼繁殖所需的水文条件,生态调度效果明显,为规范生态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承担的农业部项目“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主要经济物种产卵场及洄游通道调查”,集成现有技术成果,通过对长江不同区域的调查试验,掌握重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对策,对于增殖保护长江重要经济物种经济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团队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洄游性鱼类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环境研究中心、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加拿大劳伦森大学、捷克南波什米尔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开展了紧密的交流和互访,团队成员多次赴密西西比河、湄公河流域,学习交流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的先进方法及理念,也提高了国内外影响力。
近五年来,该团队承担了农业部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科研项目课题110余项,合同总经费逾9000万元。目前在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8项。该团队共获湖北省、青海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淡水重要鱼类资源增殖技术与应用”获201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健康长江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获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建设与应用“”获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海湖裸鲤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2014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共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源刊25篇、EI1篇。编著图书7本。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7项,发明专利3项。团队近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在读研究生20名。
未来,该团队将依托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重点围绕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三峡工程、金沙江梯级电站向家坝及溪洛渡水电工程对长江渔业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继续加大渔业资源变动机制与渔业可持续利用技术、生态渔业技术、过鱼设施与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等研究,突出在濒危种物保护、保存、开发,水利工程对渔业资源影响及对策等方面研究优势,提高长江中上游水生生物资源、水生态环境野外观测技术研究的能力,实施常年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保障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西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