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星罗棋布的湖泊像散落的珍珠,点缀在长江两侧。这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区域,是地球上极其宝贵的水生生物宝库。
3月18日,2023“水生动物保护与生态安全峰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举行。“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曹文宣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刘少军院士、贝类遗传学与育种学专家包振民院士、鱼类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专家何舜平研究员和鲸豚保护专家王丁研究员等水生生物学领域知名专家出席,共同探索水生动物保护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水域生态安全。
为所有生物构建一个持续发展的未来
此次峰会由湖北省动物学会及武汉市动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共同承办。
“本次峰会旨在促进水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安全研究成果及科技创新,为深入打造楚地的绿水青山作出更大的贡献。”曹文宣院士表示,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面临严重威胁。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了“十年禁渔”计划,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翻开了新的篇章。此次峰会将共同探讨水生动物保护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水域生态安全,还将共同探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水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安全,为所有生物构建一个持续发展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解绶启表示,水生所将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进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水产养殖的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开展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的合作项目。此外,水生所还致力于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与政策制定。我们的研究涉及水体重金属污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水生物种保护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动物学界的一员,我深知水生动物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加强多领域、跨学科的合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湖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水生所研究员何舜平表示,湖北省拥有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壮美的水生态景观。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严峻。长江流域作为我国最大的水系之一,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十年禁渔”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措施和方法来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也要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水生动物保护和水生态安全的事业中来。
展示科技力量 探索科技路径
峰会上,桂建芳院士、包振民院士、刘少军院士、王丁研究员、何舜平研究员分别以《鲫鱼基因组的演化机制及其精准育种的新突破》《海洋水产转型升级中的种质保护与创制》《鱼类良种良养良销》《长江江豚保护研究进展与展望》《脊椎动物重要适应表型在鱼类的早期进化》为题作大会报告。
徐镇研究员、沈建忠教授、廖小林研究员、杜浩研究员、曹宏研究员分别以《病毒诱导的鱼类黏膜免疫应答机制》《从长江江豚保护角度谈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资源管理》《循环水养殖系统内中华鲟亲鱼强化培育与全人工繁殖》《长江中华鲟和长江鲟野外种群修复的困难与挑战》《稀有鼩鲫作为模式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的优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为题作学术报告。
贝纳基因总监杨路路和臻阅生物生信总监陈发毅分别以《基因组测序技术助力水生动物保护和研究》《多组学技术在水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为题作学术报告。
峰会上,多篇高质量水生动物保护与生态安全相关论文首次发表。
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击翔表示,科技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翻开了新的篇章。这场峰会,正是我们展示科技力量,探索科技路径的重要机会,相信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场峰会必将为水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