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一粒种,能得到什么?在昆明市盘龙区一片苍翠密林之中,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种子会告诉你答案。
在这里,“深度沉睡”的种子被悉心呵护,通过体视镜将种子的形态拍摄后,合成形成立体的图像,色彩鲜艳,形状多变,有种说不出的陌生感。但了解后就会知道,这些种子正是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种子“醒了”又是什么样子呢?在位于盘龙区的“扶荔宫”,全球多种珍稀植物集纳于此。扶荔宫高31米的主体温室,为世界上最高透明温室,拥有多种高山热带珍稀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神奇在此处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粒种”守住生态底线
“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盛。”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生前曾发出感慨。
也正是吴征镒院士的用心与坚持,“扶荔宫”才在春城盘龙落地有名。
“扶荔宫”以种有荔枝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1986年,吴征镒院士借用此典故,命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新建的温室群为“扶荔宫”。呈螺旋状设计的主体温室,是“扶荔宫”的核心体验区。
2500余种特色植物汇聚“扶荔宫”,让“一粒种”的生命力得以立体展示。走出展馆,更多植物在这里搭上“诺亚方舟”。云南出台施行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后,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85%的重要物种得到保护,成为名副其实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避难所”。
“科研人员在采集种子时,会详细记录采集时间、地点、海拔、土壤类型、周围环境等信息,并把该植物的叶、花、果等信息作为凭证一一对应种子,作为今后生态修复的依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科普宣传主管陈智发介绍。
零下196摄氏度液氮超低温保存,极低含水量下种子干燥贮藏,植株根、茎、芽组织细胞系离体诱导培养……目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一个由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自然保护区参与的种质资源采集网络,并制定了采集规范和标准,重点采集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等野生植物物种。
这座“沉睡的花园”静静休憩于盘龙的密林之间,既可以重新唤醒成为开枝散叶的活植物,又可以通过采集保存种子让它重新沉睡。
“一尾鱼”游活保护水域
种质,是指可以被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而种质资源,则是可以被用于研究和繁殖的生物体材料资源。在盘龙,种质资源不仅是一粒粒种子,还是一尾尾鱼苗。
如今,一块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纪念碑,仍矗立于盘龙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内。多年来,它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见证着盘龙山清水秀的历史征程。
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后,位于盘龙江上游的冷水河、牧羊河均列入保护核心区,成为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河流。和植物种质库不同的是,水产种质库一直活跃,未曾休眠,真正实现“多世同堂”。
“昆明裂腹鱼长度在5厘米及5厘米以上,该批鱼种抽样检查的健康状况良好……对今天的鱼苗验收工作以及整个繁育鱼苗过程,本公证处将会以出具公证书的形式进行确认。”经过全程公证,小小鱼苗缓缓游入水中。盘龙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鹿传奇介绍,近年来,盘龙每年都会把上万尾滇池金线鲃、昆明裂腹鱼增殖放流到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河流中。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盘龙从扛起责任那天起,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野生土著鱼的“入库”,让这份归家的意义更有重量。既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对有效恢复滇池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相关负责人所说,当一个物种有灭顶之灾时,保存的种质资源就会启用。盘龙深知,护住“一粒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一底色”绘出盘龙底气
从植被丰富,到物种多样,盘龙一方土地滋养着千千万万粒种子生根发芽。厚植这份“生态底色”靠的不是与生俱来,更是努力为之的“盘龙底气”。
在昆明市首创“双河长”工作制度;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创建国家级有机农业科创中心、云南省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区及昆明市有机农产品“菜篮子”;辖区内聚集云南近80%的生物科技、高原特色农业科研院校、人才和技术成果;收集保存近万种植物资源,拥有全球第二大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和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公园金殿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64.42%,为全市最高……多年来,盘龙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以守好昆明人头顶“一碗水”的安全,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守在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线”。
10年来,盘龙区投入资金约15亿元,开展项目建设约100个,分别完成4条入滇河道、9条支流沟渠水环境综合整治,辖区5条主要入滇河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多年保持良好稳定态势。
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协议到协力:复原生物多样性”中国行动在云南昆明启动,充分展示昆明作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这个主题旨在纪念“昆蒙框架”的达成,表达各方将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局面的美好愿望。
贯彻这一主题的同时,云南省暨昆明市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也选择落地盘龙,来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看摇曳生姿的花朵舞出盘龙新活力、新姿态。
新的生物多样性版图仍在绘制,来自欧洲、非洲、美洲等地的种子也相继送到这里备存。在大自然面前,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行动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幸福盘龙正从愿景变为现实。(记者 雷晴、胡耀元)
(责编:虎遵会、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