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10年育一鳝!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突破纪实

作者: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胡纯波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2023-07-06 16:55字体大小:【】【】【

  阅读提要

  种子种苗,被誉为农业的“芯片”。

  黄鳝具有极为罕见的雌雄性逆转特性。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是制约黄鳝产业做大做强的难题。

  从2013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带领团队探索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6月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在研发的同时,他努力推广运用。近年来,李忠及其团队为仙桃市张沟镇黄鳝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所在的核心示范场先锋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张沟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催产、挤卵、受精、上架……

  6月16日,仙桃市张沟镇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现代化温棚里,一条人工繁育“流水线”正在繁忙运转。今年,这里将有7000多万尾黄鳝苗种,“游”向养殖户池塘。

  一排排白色塑料盘,是黄鳝的“产床”。李忠提起一株水草,轻轻摆动,只见藏在根须下的黄鳝幼苗欢快游动,犹如一根根细针。

  “李博士你看,刚刚孵化的一批,马上就要入塘养殖了。”合作社负责人肖承想,向李忠自信地展示成果。

  一尾黄鳝苗,从繁育车间“游”向养殖池塘,只需要18天。

  而黄鳝苗种规模化全人工繁育,这一从“0到1”的突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和团队走了10年。

  不信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独特的“雌雄转换”特性,使其人工繁殖非常困难。

  早在1944年,中国淡水生态学奠基人、著名鱼类学家刘建康院士发表《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黄鳝的性别转变规律——从出生到性成熟,它是雌性的,产过一次卵后,它的卵巢就转化为精巢,变雌为雄,以后就永远不会产卵了,终生为雄性。

  这意味着,农户只能年复一年地依靠捕捞野生苗养殖黄鳝。而野生苗种供应少、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偏高、成活率低,成为阻碍黄鳝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多年来,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投身黄鳝规模化人工繁殖,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以至于水产学界、养殖业界形成了“不可能”规模化人工繁殖黄鳝的“共识”。

  偏偏就有不信邪的人。

  2013年初,时年37岁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忠将眼光投向这一难题。

  此前,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培育出了异育银鲫新品种“长丰鲫”。长丰鲫是国内选育出的第一个四倍体鲫鱼新品种,将鲫鱼倍性育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在华中农业大学读本科期间,他的专业是农作物遗传育种;读硕士时,他跟随棉花育种专家张献龙教授;攻读博士时,他师从著名水稻育种学家朱英国院士;做博士后研究时,他跟随著名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学习。不同学科名家的言传身教,让他得到了多学科交叉培养,使得他的思维发散不受约束。

  李忠查阅有关文献,没有找到任何报道,甚至连一个清晰的胚胎连续发育图都没有。

  他找到养殖户朋友,从野外“摸”出正在产卵的黄鳝,开始进行人工产卵实验。

  当年6月底,黄鳝产卵率达到50%,两个月后产卵率提升到80%以上,到9月底,产卵率达90%。

  李忠详细观察、记录黄鳝性腺发育、产卵、孵化的过程,不放过每一个细小变化,尤其是4月底到9月中旬,4个多月里夜以继日,每天睡觉没有超过3个小时。

  黄鳝人工催产、受精并不难,但受精卵必须在亲鳝吐出的泡沫中孵化,不然都会夭折。

  如何造出这种“泡沫”?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李忠创造出一个类似泡沫的孵化环境,黄鳝人工繁育终于取得了成功。

  “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最大的突破是规模化。规模化人工产卵极大提高了繁殖效率,每尾怀卵量超过3000粒,提高了10倍;而集约化孵化管理,避免了环境变化对卵发育造成的损伤,可提高成活率,达到90%以上。”李忠介绍,经过3年探索,2015年,在实验室完成了黄鳝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的技术研究——黄鳝亲本规模化产卵率80%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0%以上,可以量产。

  一步步向前“拱”,用坚韧平息质疑

  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能否生产应用,产业是块试金石。

  2016年,李忠开始产业示范。由于当时学术界和养殖界对黄鳝全人工繁育都不抱信心,李忠只能找到荆州周边的养殖户朋友,在简陋的屋棚里展开试验。“经费有限,繁育盘的架子,都是砍竹子搭建的。”当年,几个小基地都成功繁育出幼苗。

  初战告捷,李忠2017年在长江流域找了5个示范场,扩大繁育规模。

  然而,6月中旬集中爆发的黄鳝弹状病毒,在一周之内损失500多万苗种,黄鳝全人工繁育的产业之路一下子被推到了悬崖边。

  “多少科学大咖都没成功,他真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在池塘里探索多年都失败了,他怎么可能成功?”

  ……

  李忠已经记不清,听了多少风凉话。

  危难之时,转机悄然而至。

  “我们是从仙桃张沟镇来的,想跟您谈谈合作。”2017年下半年,李忠紧闭的实验室,响起了敲门声。

  仙桃市张沟镇被称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镇”,来人是时任张沟镇党委书记王桂峰。

  原来,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张沟镇的鳝农们就开始探索有土仿生态繁育模式、温室流水培苗等,但苗种产量不高,幼苗存活率也不高。

  “这项研究试错成本很高,如果没有政策、资金保障,不可能成功。”李忠婉拒了合作邀请。

  之后的几个月,王桂峰带队三次到荆州拜访李忠,他们表态:没有市场主体,政府帮忙找!繁育车间,政府帮忙建!试验结果不管如何,经费政府兜底!

  李忠被打动了,他来到张沟镇,与黄鳝养殖大户陈振华合作成立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张沟镇无偿划拨了一块大型示范场,水电、道路全部齐全。

  2017年底,投资60万元的规模化繁育车间建起。2018年4月,第一批幼苗育出。

  正值欣喜之余,受精卵长毛,全部死亡。

  “地下水不适宜苗种繁育!”张沟镇买来20多万元的过滤设备。几天后,老毛病又出来了,还是水的问题。镇里花费200多万元铺设专管,接通自来水。

  “其他的事都不用我管,我只需要一门心思做研究。”李忠一心扑在人工繁育上,很快,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应用试验走上正轨。

  随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其所属的长江水产研究所支持科研经费90万元,为李忠团队的研究添薪加火。

  “亲本母本都是‘本地人’,后代应该不会水土不服。”李忠对技术进行优化、完善,选择江汉平原特有品种“大黄斑”作为培育母体,让孵化出来的鳝苗“生在仙桃,长在仙桃”,更能适应本地的水质、气候等,成活率更高。

  繁育、投苗、养殖、起网……李忠围绕黄鳝的“一生”,进行全周期试验。2018年底,第一批50万尾人工繁育的鳝苗经历了越冬、抗病等关口。

  201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在仙桃验收通过“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项目。

  这标志着,我国18种量产淡水繁育鱼类(单产过5万吨/年)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工作全部完成。

  “黄鳝的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评价。

  “和黄鳝一步步向前拱一样,我们也是一步步向前拱,才看到曙光。”李忠说。

  推广运用,人工苗“游”进大市场

  2019年6月专家组验收后,李忠开始向部分养殖户推广人工苗。

  “我养了这么多年黄鳝,还要他教?”由于人工苗习性不一样,养殖初期需要隔天投喂,不少养殖户仗着自己是“老把式”,不按李忠的要求做,依旧按照老习惯喂养,导致鳝苗进食过多,大量死亡。

  “我就说他是来骗项目资金的吧,你们不信,这下亏了本。”一时间,李忠在周边养殖圈中信誉大损。

  “说尽千言万语都没用,事实胜于雄辩。”李忠找到几个规模较大的养殖户,给他们提供苗种,要求按照自己的技术指导进行养殖,一个周期下来,成本比野生苗低,收获的成鱼量也超过往年。

  先锋村养殖户林芝草养殖300口网箱黄鳝,去年拿出一部分“试水”人工苗。

  “人工繁育得好不好,比一比就知道了。”林芝草算了一笔账:首先是成本减少,一口网箱大概投苗300尾,人工苗需900元,野生苗在1100元以上;受天气影响小,每到投苗期,野生苗需要连续3到5个晴天,人工苗1到2个晴天即可,且成活率在95%以上;产量增加,每口网箱同等比例投苗,人工苗一年产量在80斤左右,比野生苗平均高10斤,按均价35元算,一口网箱可增收350元。

  2022年,李忠的人工苗在合作社、部分农户的池塘养殖成功,今年苗种供不应求,早就被订购一空。

  “紧盯黄鳝‘卡脖子’难题,李忠研究员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池塘里,推动了产业向前发展。”张沟镇党委书记毛中阳介绍,全镇70%的农业人口靠黄鳝产业吃饭,苗种突破让富民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近年来,李忠及其团队为仙桃市张沟镇黄鳝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所在的核心示范场先锋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张沟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今年2月,为表彰其为黄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李忠被授予张沟镇2022年度“兴农带农特别贡献奖”。

  数据显示,2022年,仙桃市黄鳝养殖规模达到10.58万亩、210万口网箱,产量占全国20.2%。而繁育能力不足2亿尾,苗种缺口在6亿尾以上。

  目前,在省内,洪湖、监利、汉川黄鳝养殖逐步形成规模;放眼国内,安徽、江西等地黄鳝养殖呈后来居上之势。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加剧苗种短缺问题。

  今年,张沟镇启动建立4个繁育基地,扩大黄鳝苗种繁育规模。黄鳝苗种工厂化、规模化繁育正翻开新的一页,进入更大的市场。


上一篇:安徽五河:依托水资源 “链上”谋发展 下一篇:黑龙江省着力推动冷水渔业良好发展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