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圆口铜鱼在长江上游地区的种群数量较大,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9月2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兴兵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由于受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电开发等影响,圆口铜鱼洄游通道被阻隔,产卵场生境遭破坏,目前仅金沙江中下游和雅砻江下游江段尚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群体。
人工养殖环境下的圆口铜鱼。
作为长江上游、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段的旗舰水生动物之一,圆口铜鱼的种群现状及保护进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圆口铜鱼被列入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中;2021年,其野外种群被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吴兴兵参与圆口铜鱼研究已有13年。据他介绍,从2007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资助和支持下,长江水产研究所启动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相关研究。
人工驯养,成为研究人员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主要原因是,这种鱼特别娇贵,是有名的水中“娇美人”,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受到惊吓”就“以死相拼”。
人工养殖环境下的圆口铜鱼。
从2007年起,杨德国研究员等研究人员,通过长江船体网箱、流水池塘、水泥池、封闭循环水系统等4种人工驯养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经过多年摸索和多次失败,成功自主研发关键设备与工艺,于2012年基本确定封闭循环水系统是效果最好的养殖方式。
搞清了适宜养殖条件后,研究人员开始将重点转向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上。
这种鱼,只有每年6月有一次繁殖季。多年努力,历经多次失败,2013年,研究人员首次实现野生成熟亲鱼人工催产并零星出苗。这让大家大受鼓舞,感到人工繁殖这一难关突破在即了。
2014年6月的繁殖季,研究人员发现,有7尾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人工培育的圆口铜鱼(雌鱼2尾、雄鱼5尾)达到性成熟。经人工催产,获得鱼卵约3万粒,获得受精卵4000余粒,出苗200余尾。圆口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从“0”到“1”的跨越式突破后,此后的研究工作就顺利很多,成果不断,进展喜人。
2016年,圆口铜鱼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2020年,长江水产研究所繁育苗种数量超过15万尾,并在当年牵头大规模放流10万尾。
为了开展后续放流效果评估,其中的2万尾鱼体内植入了微金属线码(CWT)和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研究人员还为它们建立了一个放流圆口铜鱼分子标记及繁育亲本遗传基因数据库。
这种大规模、多规格的同步放流,以及对放流苗种进行微金属线码(CWT)和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一直延续到后续的每一次放流。
到了2021年6月,一批人工培育的子一代圆口铜鱼开始性成熟。研究人员帮助它们成功“婚配”,孵化子二代约1.2万尾,在国内首次实现圆口铜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突破。
2022年繁殖季,人工培育的子一代圆口铜鱼,开始实现子二代规模化出苗,出苗约9.6万尾。2022年9月6日,长江水产研究所“圆口铜鱼循环水全人工繁殖苗种生产”,通过了专家验收。
为了这样一条水中“娇美人”,自2007年以来,研究人员努力了16年,先后攻克野生圆口铜鱼长途运输、人工驯化、亲鱼强化培育、大规模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以及鱼病防治等多个关键技术瓶颈,尤其是人工子二代参与繁殖,证明圆口铜鱼这个水中“娇美人”已经“保种”成功,有望恢复壮大其自然种群,助力长江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
编辑:聂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