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子二代环境偏好性研究(王恒,2014)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东海、黄海等水域,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由于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其产卵场和野生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威胁,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等级。
  全人工繁殖是濒危物种在人工条件下不会灭绝的基本保证。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在20多年的努力下终于获得成功,不仅保证了中华鲟物种的延续,而且为增殖放流提供了支持与保障。但中华鲟子二代来自10年以上长期处于淡水人工养殖状态下的子一代,在人工环境影响下,子一代中华鲟很可能产生适应人工养殖环境的变异,并遗传后代,使子二代某些野外生存所必须的遗传行为发生改变,如洄游、避敌、捕食等,将会对中华鲟的物种特殊性和放流成活率产生极大影响。
  本文从行为生态学角度入手,以中华鲟子二代仔鱼和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华鲟子二代洄游、光照偏好、底质偏好和藏匿性等实验,得出中华鲟子二代环境偏好性,并与野生数据进行对比,探讨其偏好行为的可能变化及趋势,为增加放流可行性和优化中华鲟子二代养殖条件提供数据参考。

附件下载:/Upfile/2014/1/20/2014012043196713.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