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苏溆浦段2015 年发现中华鲟野生幼鱼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摘要: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 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 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 除1尾个体外, 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 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 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 种鲟鱼, 包括30尾中华鲟(A. sinensis)、39尾达氏鲟(A. 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 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 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st=0.039, P<0.05), 其次为达氏鲟(Fst=0.108, P<0.05), 最远为施氏鲟(Fst=0.209,P<0.05), 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 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 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 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 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张书环, 杨焕超, 辛苗苗, 吴金明, 戴振国, 杜浩, 刘志刚, 危起伟*. 长江江苏溆浦段2015 年发现中华鲟野生幼鱼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 23 (1): 1-9.

附件下载:/Upfile/2015/3/18/201503185168375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