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研究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力量 > 科研骨干

作者:来源: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2-01-15 00:00字体大小:【】【】【

953062

杨德国,1964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84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研究员。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学科组组长,农业部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大水面养殖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湖库增殖渔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水产养殖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评估专家,世界鲟鱼保护学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水域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科研历程及主要成就:早期从事罗非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艺研究与工程设计,1986年后主要从事长江鱼类生态与渔业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七五”期间对葛洲坝、三峡工程鱼类生态和渔业资源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价,提出渔业资源保护与长吻鮠池塘养殖利用建议,成果获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八五”期间完成胭脂鱼全人工繁育、大鳍鳠人工驯养繁育技术研究,建立胭脂鱼全人工繁养和大鳍鳠池塘养殖技术,为胭脂鱼物种增殖放流保护以及两种鱼类产业化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1995年开始从事中华鲟保护生物学与资源保护工作,在中华鲟种群生物学、自然繁殖生态、人工繁殖与增殖放流、物种就地与迁地保护等开展系统工作,构建了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体系,成果“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牵头组建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学科组,主要开展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物种保护、湖泊水库生态渔业与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鲟鱼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37B05)、“长江中上游主养鱼类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25B05)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构建了鲟类及长江中游主养鱼类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促进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和淡水池塘养殖结构升级;创新构建了全人工控制的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驯养繁育技术,突破了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鲈鲤、四川裂腹鱼、短须裂腹鱼等多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育或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湖北长湖、安徽武昌湖、汉江堵河梯级水库、江西庐山西海(柘林湖水库)等湖库开展以渔治水、绿色生态渔业实践;并先后完成湖北长湖等十余个保护区、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鱼类增殖放流以及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等规划设计,完成向家坝等4座增殖站、阿海水电站等多个鱼类产卵场修复工程工艺设计。承担完成的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6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授权专利17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43篇,出版专著5部。

电话(传真)027-8170108;Email:yangdg@yfi.ac.cn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