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所等单位开展“鲟梦中华 守护长江”放流活动

  2022年5月14日,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的指导下,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团体)发起的“鲟梦中华 守护长江”放流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杨岔路水运码头开展,666尾不同年龄段的中华鲟放归长江。

  此次活动旨在同时号召更多社会公益力量拯救濒危中华鲟,保护长江生态。活动中放流的中华鲟为长江所培育,涉及4个不同年龄规格,最小7月龄,最大14龄,成体和亚成体共计30尾(4尾14龄和26尾8龄中华鲟),最长的中华鲟达212厘米,最重的中华鲟有87公斤。长江所还对放流的成体中华鲟体内植入了超声波标记。

  活动中,长江所所长邹桂伟介绍了放流中华鲟的情况,并指出,放流中华鲟人工培育群体有利于恢复中华鲟的生物学自然特性,进而恢复葛洲坝下自然产卵繁殖,对于中华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国强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静介绍,此次放流活动是国强公益基金会在保护生态多样性领域进行的首次探索,在两个月时间内共筹集到资金超百万元。活动现场,爱心捐赠代表与自己认捐的中华鲟合影,并将认捐中华鲟放流至长江。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程正志表示,保护长江、保护中华鲟,需要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此次放流活动贯彻落实了长江“共抓大保护”,体现了各方坚持生态优先,共抓保护的使命与担当。

  5月15日,长江所还组织参加放流活动人员到长江所荆州太湖中华鲟养殖基地参观,科普了中华鲟相关知识,并呼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中华鲟保护、长江大保护中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创新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此次活动任务。后期团队将继续开展跟踪监测和放流评估工作,以便获得中华鲟成体对产卵场的适应及亚成体栖息洄游及再溯长江的科学数据。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度濒危物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然而受多方不利因素影响,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呈持续衰退态势。多年来,长江所开展了大量中华鲟物种保护研究工作。下一步,长江所将继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中华鲟物种拯救等工作,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修复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