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联合在国际刊物《Science》发表评述文章《共抓长江大保护第一步——长江十年禁渔》。文章肯定了中国政府采取十年禁渔制度将会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积极的帮助,日益增长的公众环保参与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保护的效果。文章还指出,需要加强对长江濒危物种以及具进化独特保护价值物种的关注,例如白鲟、白鱀豚等顶级生态位物种的绝灭是长江生态系统的巨大损失,同时呼吁要加强对更多长江濒危珍稀物种的研究和保护。
长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约6400千米,伴随着过去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十分严重。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极度濒危,超过30%的鱼类正濒临灭绝的威胁。最近,来自长江所的濒危鱼类保护团队的研究,宣告了长江白鲟的物种灭绝。事实上,非法渔业和过度捕捞是导致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渔业管理措施,尤其是禁渔制度,来缓解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下降,但长江水生生物的持续濒危现状显示当前的措施还不足够有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防止其中许多物种的灭绝。
2002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在长江流域为期3个月的禁渔制度,在此期间停止所有商业性渔业捕捞。2016年,这一禁渔期的时间被延长至4个月。两年后,开始在长江流域所有水生生物保护区中实施全部禁渔。从2020年1月开始,对长江及其支流(包括毗邻的湖泊)实施十年禁渔。十年,对于长江中的大多数鱼类而言,这一禁令将覆盖两到三个世代周期,促进其繁殖和恢复。禁渔十年只是一个暂时的期限,我们可以预期在那之后将会迎来更持久的禁渔。采取这一手段的最直接目标就是要拯救濒临灭绝的长江水生生物,阻止他们走向灭绝。尽管全面禁渔会面对很多管理的问题,但这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第一步。此外,近年来公众越来越关注和支持水生生物的保护,也给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提供了希望。
尽管采取了这些积极而有效的措施,长江中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灭绝的危险。量化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流域物种灭绝的风险非常重要。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那些有着较长进化历史、较少系统分支和较少物种的类群通常面临更大的生物多样性丢失的风险。因其独有的古老的进化特质,白鱀豚是全球现存的4510种哺乳动物保护优先排序中位列第一,白鲟是所有硬骨鱼类中的基部类群,它们也恰恰是当前距离灭绝最近的物种。为了防止进一步的物种灭绝,除了遵守捕捞禁令外,我们还必须投入更多的研究和资源来找出那些不太受关注却面临最大灭绝风险和可能带来更大多样性丧失的物种。
该评述文章题目为“A first step for the Yangtze”,文章引用链接为:Mei, Z., Cheng, P., Wang, K., Wei, Q., Barlow, J. and Wang, D., A first step for the Yangtze. Science Vol 367, Issue 6484 20 March 2020(doi: 10.1126/science.abb553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佩琳为本文的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