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至15日,长江水产研究所鲢鳙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科学家邹桂伟研究员、老科协白遗胜研究员应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银川综合试验站)的邀请,针对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的草鱼、鲢、鳙人工繁殖技术存在的孵化难题开展实地科技服务。通过长江所与宁夏所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成功地进行了三种家鱼人工催产、孵化,两批共繁殖鱼苗1500多万尾。这些鱼苗不但用于自己放养,还支援了宁夏南部贫困山区。
我国“四大家鱼”苗种繁育虽已在生产上达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然而处在我国西北的盐碱区域气候和水质环境与其他区域有较大差别,多年来,这里渔业发展所需鱼类苗种主要从我国中部和东南部调运,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不能完全适应渔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当地技术和生产单位曾经经过多次技术攻关,在鲤、鲫、黄河鮎等鱼类苗种繁殖有了重大突破,能够实行规模化生产,其苗种基本满足养殖的需要;尽管在“四大家鱼”苗种繁育也获得成功,但由于上述原因,在技术上仍然存在许多难题。
近年来,为了解决大宗水产品生产对各类苗种的需要,宁夏所对草鱼、鲢、鳙苗种繁育开展了多次试验研究,往往亲鱼培育、催产技术基本过关,但孵化过程问题较大。今年5~6月进行两批催产、孵化,并且获得了几千万受精鱼卵,但孵化遇到严峻挑战,鱼卵入孵化器仅经3~5小时,卵膜及胚胎自然解体。邹桂伟研究员作为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的育种岗位科学家对此予以极大重视,得悉宁夏所繁殖生产不顺利的情况,会同白遗胜研究员紧急赶往银川以解决孵化难题。在宁夏所,他们通过技术人员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深入现场,实地观察水源、水质、水路和设备情况,与该所试验场技术人员和工人了解情况,并化验水质pH、溶氧、亚硝酸盐等主要理化因子,以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认为孵化难题的原因在于水质。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即改变原来用蓄水池的水源,启用一般鱼池作为临时性水源,并且引入黄河水补充,同时调整水路,适当循环。经过水质调整后,6月8日首先催产、孵化鲢、鳙,获得成功,获苗约500万尾;6月13日催产孵化鲢和草鱼,又获得鱼苗约1000万尾。
在两批催产、孵化过程中,对鱼卵胚胎发育全过程和水质主要理化因子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水质分析,基本摸清了卵膜提早溶解的机制是与盐碱水质高pH有关,特别是在高温(28℃左右)强阳光照射下,水质pH白天中下午临时性高达9以上,到夜晚又缓缓下降到8.5~8.8之间。通过这两批催产、孵化试验,总结提出了今后应利用好黄河自流水冲碱,降低pH值和调整催产、孵化时间,避开鱼卵胚胎发育早期与临时性高pH值相遇的时间,和运用池塘水体循环自然净化技术等措施,为明年大规模繁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成功的实践,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水产局和研究所的领导与同仁的肯定与好评,并对长江所专家的高效工作和敬业精神表示了高度赞扬与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