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所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所内新闻 > 正文

2007年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北荆州成功举行

作者:来源:不详 发布日期:2007-04-24 00:00字体大小:【】【】【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为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实施《纲要》确定的“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行动”,拯救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增殖和养护日趋衰退的长江渔业资源,巩固和扩大长江禁渔成效,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养护资源与爱护环境的意识,当日,以“拯救珍稀水生动物,建设长江和谐家园”为主题的“2007年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在设于湖北荆州的主会场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农业部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我所与荆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承办,长江流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水产管理部门以及北京海洋馆、厦门松浩实业有限公司等协办。来自农业部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湖北省、荆州市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代表,当地渔民、环保志愿者、小学生代表和新闻单位记者等约2万人参加了放流现场活动。

  活动由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主持,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金榜、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荆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祥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等出席并发表讲话。

  范小建副部长指出,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约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区域。长江渔业维系着沿江上百万渔民的生计,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产收益和生活质量,保护长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大政方针。这次放流活动,就是贯彻《纲要》精神、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对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此次活动中,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沿江十二个放流点,同步放流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40万尾,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1.3万尾、达氏鲟200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28.3万尾;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三角帆蚌、裂腹鱼等120多万尾。

  其中湖北荆州主会场共放流中华鲟51012尾。包括6月龄、体长为25-45厘米的幼鲟50000尾,18月龄、体长65-85厘米的大规格中华鲟幼鲟1000尾,10冬龄、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成年中华鲟10尾,它们都是我所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子一代;另外最大的两尾中华鲟是产后康复的野生亲鱼,体长均为3米多,一尾体重达350公斤,一尾体重150公斤,分别由我所于2005年、2006年在长江宜昌江段捕获,这两尾中华鲟产后在我所和北京海洋馆驯养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已经康复,并于此次活动中顺利放归长江,这也是我国首次将产后康复的野生中华鲟亲鱼放归长江。

  为对中华鲟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我所对此次放流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进行了标记。在7尾体型较大的个体(包括2尾产后康复野生中华鲟和5尾成年中华鲟)体内埋置了Vecom声纳跟踪器,并在葛洲坝下至长江口布设了15个固定监测站,同时采用快艇移动追踪,对它们回归自然后的洄游、生活等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预期对2尾产后康复野生中华鲟的跟踪监测周期将达到3年。另有20500多尾中华鲟使用微型线码标志(DCWT)、射频综合标志(PIT)和锚标进行标记。同时,还对放流的中华鲟进行遗传标记,建立遗传档案,达到监测中华鲟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的目的。

  1983年我所开始大规模放流中华鲟,此次已是第22次,据统计,已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幼鱼约200万尾。

  接鱼仪式    

放流     范部长讲话

荆州市小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     荆州电视台现场直播

范部长接受媒体采访     给中华鲟标记

中华鲟放流     康复后野生中华鲟放流

放流     放流现场

 

上一篇:聂善明副院长等到湖北石首市调研 下一篇: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一行来所考察指导工作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