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所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所内新闻 > 正文

科企联合,实现中华鲟保护新突破

作者:来源:不详 发布日期:2007-03-13 00:00字体大小:【】【】【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在10月24日至26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北京海洋馆第二届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所长张显良研究员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科企联合,实现中华鲟保护新突破》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我所与北京海洋馆,实施科企联合,开展中华鲟驯养展示及保护等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

  报告指出,经过一年半的共同努力,我所和北京海洋馆目前已在中华鲟运输、驯养、科研以及展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尤其在野生中华鲟驯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攻克难关,首次实现了野生中华鲟全人工环境的开口摄食和产后亲鲟的良好恢复。我所2005年4月、2006年初运往北京海洋馆的3尾体长3.2-3.6米的大型野生中华鲟已经在该馆驯养成功并开口摄食。

  二是成功建立了子一代中华鲟的水族馆蓄养群体。我所人工繁殖的26尾中华鲟子一代在运输至北京海洋馆第二天便开始摄食,表现出对蓄养环境的高度适应性,成活率达到100%,且长势良好。

  三是实现了大型野生中华鲟的安全长途运输。我所捕获的野生中华鲟个体大,产后亲鲟体质虚弱,活体运输尤其是长途运输难度较大,运输成功率一直很低。我所通过专门设计制作的一套配备完善的维生系统的活鱼运输箱,分别于2005年4月2日和2006年初,经过20多小时、1200公里的长途运输,顺利地将1尾野生中华鲟和2尾产后中华鲟运输至北京海洋馆。

  四是合作方北京海洋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五是中华鲟在海洋馆的安家、展示,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使社会大众知道了保护中华鲟、保护濒危水生动物的重要性,这将极大地促进全社会来保护中华鲟,使中华鲟保护事业呈现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

  实践证明,通过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科研,是完全可行的,是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人工蓄养中华鲟的成功,不仅可以提高产后亲鲟成活率,实现亲鲟的重复利用,保护中华鲟自然种群,同时也为建立全人工中华鲟种群的奠定了必要基础。

上一篇:我所自立项目“淡水鱼类原良种场设施与水体自然净化系统研究”通过鉴定 下一篇:探索池塘健康养殖新模式 我所科研人员创造性构建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新型生态系统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