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江汉平原腹地,仙桃!
这里是中国黄鳝之都,仙桃!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的甜蜜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里的丰收景象别有一番味道——
在繁育基地,条条种苗如细针穿梭,生龙活虎;在广袤田野,四方网箱绿意葱茏,鱼跃人欢;在加工车间,冷鲜产品、即食美味鱼贯而出,奔向市场……
小黄鳝,大产业。2022年,仙桃黄鳝产量7.21万吨,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达20.2%、46.7%;综合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10.5%;黄鳝养殖亩均年纯收入约2万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年来,仙桃市委、市政府把黄鳝产业当作农业第一产业重点支持,升级打造30公里产业示范带,加速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仙桃黄鳝的养殖技术、产品品质等领跑全国,一条百亿元产业链正加速形成。
“一条鱼”叫响一座城,“中国黄鳝之都”的金名片成色更足。
8月,喜讯传来。湖北“鳝七条”出炉,明确黄鳝产业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仙桃黄鳝”上升为全省区域公用品牌。仙桃黄鳝产业发展迎来重要风口。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仙桃黄鳝正“游”向更大的江湖——
这里有全国技术最优的黄鳝苗种繁育基地
10年育一鳝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独特的“雌雄转换”特性,使其人工繁殖非常困难。农户只能年复一年地依靠捕捞野生苗养殖黄鳝,而野生苗种供应少、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偏高、成活率低,成为阻碍黄鳝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3年初,时年37岁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忠将眼光投向这一难题。
李忠观察发现,黄鳝人工催产、受精并不难,但受精卵必须在亲鳝吐出的泡沫中孵化,不然都会夭折。
如何造出这种“泡沫”?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李忠创造出一个类似泡沫的孵化环境,黄鳝人工繁育终于取得了成功。
本规模化产卵率80%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0%以上,可以量产。
2017年下半年,李忠受邀来到仙桃市张沟镇,与黄鳝养殖大户陈振华合作成立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张沟镇无偿划拨了一块大型示范场地,水、电、道路全部齐全。镇里花费200多万元铺设专用管道,接通自来水。
李忠一心扑在人工繁育上,很快,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应用试验走上正轨。“亲本母本都是‘本地人’,后代应该不会水土不服。”李忠对技术进行优化、完善,选择江汉平原特有品种“大黄斑”作为培育母体,让孵化出来的鳝苗“生在仙桃,长在仙桃”,更能适应本地的水质、气候等,成活率更高。
繁育、投苗、养殖、起网……李忠围绕黄鳝的“一生”,进行全周期试验。2018年底,第一批50万尾人工繁育的鳝苗经历了越冬、抗病等关口。
201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在仙桃验收通过“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项目。
2022年,李忠的人工苗在合作社、部分农户的池塘养殖成功,今年苗种供不应求,早就被订购一空。
“紧盯黄鳝关键技术难题,李忠研究员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池塘里,推动了产业向前发展。”张沟镇党委书记毛中阳介绍,全镇70%的农业人口靠黄鳝产业吃饭,苗种突破让富民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数据显示,2022年,仙桃市黄鳝养殖规模达到10.58万亩、210万口网箱,产量占全国20.2%。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黄鳝产地交易市场
一村为全国定价
入秋,“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张沟镇先锋村在晨曦里早早醒来。
“开秤咯!”伴随着浑厚悠长的铜锣声,一条条刚刚捕捞的鲜活黄鳝过磅交易。
铜锣一响,黄鳝上市。这个小村子,“藏”着一个全国最大的黄鳝产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中价·仙桃黄鳝价格指数(EPI)从这里发布。
“我们这里的交易额、发售量,直接影响华东乃至全国市场黄鳝价格。”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介绍,眼下正是黄鳝集中上市期,每天早上6时不到就热闹起来,来自全国的30多个商贩住在村里“买江汉、卖全国”,最高峰时,每天向全国发售黄鳝40万斤。
这样的忙碌场景,在先锋村并不陌生。1998年,先锋村的农户们在水田里“玩出新名堂”,试行“无土网箱养殖”,一时家家养鳝、户户赚钱在田埂上风行。“第一村”自此拉开张沟镇、仙桃市乃至湖北省养鳝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创造了全国养鳝看湖北、湖北养鳝看张沟、张沟养鳝看先锋的美誉,为仙桃摘下“中国黄鳝之都”的桂冠增添重要砝码。
先锋黄鳝交易市场原是养殖户就近交易形成的一个集散中心。时代在发展,交易市场也得跟着变。“借助这个交易平台,推动养殖户更好地养出黄鳝,让更多村民富起来。”仙桃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给朱传宝打气,调动各方资源,与先锋村一道,先后多次对先锋黄鳝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如今,黄鳝检测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有序排列,门类齐全。
小村大市场,关联着一个支柱产业的发展。线下买卖红火之时,线上交易也日益活跃。王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90后女主播,在抖音上靠卖仙桃黄鳝短短两年间收获了数十万粉丝。“之前在仙桃市区一家公司做文职,出于好奇参加了仙桃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主播电商培训,和其他主播轮流,每天直播5个小时。”今年4月至8月,王颖通过直播卖出了300多万元的黄鳝产品。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黄鳝加工企业
“吃干榨净”一条鱼
藤椒鳝片、烧烤鳝鱼片、鳝鱼煲仔饭、粉蒸鳝鱼……在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一体化黄鳝处理设备正开足马力,将一条条鲜活的黄鳝进行宰杀、清洗、分切等。
“黄鳝浑身都是宝,黄鳝肉可以做成各种美味,黄鳝骨研制成保健品,黄鳝粘液可加工成高档美容护肤品……”公司负责人杨克勤是土生土长的仙桃企业家,说起鳝鱼深加工产品头头是道。
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高。《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湿等功效。仙桃产的黄鳝名为“大黄斑”,以黄鳝、大斑点为标志,具有体态壮硕、肉质肥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微量元素等特点。
鳝鱼虽好吃,但其体表遍布黏液,处理起来很麻烦。多年来,仙桃多以卖活黄鳝为主,加工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我那时就想能不能宰杀清洗好再出售,市民买回去直接烹饪即可,这里面蕴藏着巨大商机!”杨克勤脑海里蹦出这个想法。
经过多年观察和探索,杨克勤研发出几种多功能鳝鱼清洗宰杀全自动机器,大大提高鳝鱼清洗宰杀的工作效率,节省劳动力,为规模化加工奠定基础。
多年来,去骨难度大制约着仙桃黄鳝深加工进一步发展。杨克勤多方请教科研院所专家,终于在2021年破解这个行业难题,实现黄鳝去骨标准化、规模化,并将出肉率提高到了65%,高出人工的5%。当年黄鳝上市后,一下就卖了10万斤,一年卖出700多万元。
“何不走黄鳝深加工的新路?在全国首创黄鳝冷鲜产品、即食美味,让仙桃黄鳝游得更远,市场更宽。”杨克勤成立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将黄鳝从初加工向深加工拓展,延长黄鳝加工产业链条。
在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车间,一盒盒打包好的火锅鳝片、黄鳝预制菜生产下线,发往盒马鲜生和四川一家连锁火锅公司。去年,公司上马黄鳝深加工生产线,把黄鳝卖出“新花样”。“今年已经签下4000多万元订单,出口市场也有了新突破。”杨克勤说,货品销往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市场。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黄鳝物流中心
千公里12小时抢“鲜”到
一条活蹦乱跳的黄鳝“游”出省要多久?仙桃市郭河镇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给出答案:1000公里范围内12小时送达,1500公里范围内18小时送达。
强农水产品物流拥有物流车辆60台,其中30吨以上的大型货车30台,物流优势辐射全国。通过强农物流,一条条活鲜鳝鱼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眼下,郭河镇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里一片忙碌,每天十多辆大货车横排着等待装运。隆隆的车声里,工人们往来穿梭,忙着用小拖车、双手双肩,将一箱箱水产品搬上大货车。
“每天销售达到200吨左右,高峰期达500吨左右,每天进出车辆80多台,高峰期的话达到100台。”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大红介绍。
1988年前后,刘大红们贩销鳝鱼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轮船,靠走长江,将鳝鱼从仙桃运到汉口十七码头,再搭轮船到上海。运费便宜,但路途遥远,2天2夜才能到达。途中,还要不时将鱼筐浸到江水中,防止鳝鱼缺氧死亡。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是把货卖给大商贩,用别人的渠道走货。1997年后,他们合资购置货车走国道,中途在安徽六安停歇,给鱼筐换水加冰。高速公路发达后,货车可一路直奔上海。
长途贩运,最大的难题是让鳝鱼“活”下来。之前用传统的竹筐和铁皮箱,既笨重,对鳝鱼的保护效果也差。如今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泡沫箱,封闭性好,可加冰保温,降低鳝鱼的死亡率。
此后,强农开启黄鳝运输加速度,运输量也逐年增大。除运输黄鳝等水产品外,还带动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运输。2009年,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强农物流中心正式挂牌,全国最大的黄鳝物流中心扬帆启航。
眼下,强农物流正在谋划“智慧物流”建设,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降低物流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以绿色安全质量优势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刘大红说,他们正在整合平台上已有的大小商户和服务网点,编织一张遍及全国的水产物流网,让更多的黄鳝“游”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黄鳝饲料生产企业
为全国七成黄鳝烹制口粮
一颗好饲料是如何养成的?在郭河镇湖北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室里,经过层层测定、化验,来自大洋彼岸的马来西亚海鱼历经“九九八十一”道工序,成为全国各大黄鳝养殖基地鳝鱼争食的“佳肴”。
该公司年产黄鳝膨化饲料4万吨,市场占有率达70%,名列全国第一。落户仙桃7年来,湖北嘉康黄鳝饲料“拳头”产品一步步升级,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稳稳占据市场龙头地位。
湖北嘉康董事长陈成发介绍,自落户仙桃的第一天起,该公司就把生产黄鳝、斑节对虾、龙虾、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等饲料作为主攻方向,迎接水产业结构升级、品牌升级。
走进湖北嘉康饲料生产车间,只见机器高速运转,一批批饲料不断“走”下生产线。“嘉康的生产设备完全由自己研发制造,和其他同行相比,我们要多3至5道工序。”湖北嘉康技术部负责人何庆国介绍。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凭借物理性状好(适口性好、易消化、减轻肠道损伤),还能促进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物质相互发生协同效应的优势,“嘉康”牌黄鳝饲料和珍稀龟类饲料销量多年来始终位居全国第一,受到养殖户的推崇。
不仅卖饲料,湖北嘉康还承担起养殖户的全程指导工作。“从帮忙找养殖场地、建养殖池,到传授养殖技术,很多时候养殖户付完钱,剩下的都是我们帮忙办。”何庆国说。
“大包大揽”给湖北嘉康带来意外收获——人才。要解决养殖户们的种种问题,自己就得躬身入局,从种苗、饲料、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销售渠道等多方面为养殖户们提供帮助。湖北嘉康由此培养和积累了一批“鳝鱼专家”,为其开启全产业链布局奠定人才基础。
眼下,由湖北嘉康投资创建的600亩生态养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科研→种苗→饲料→养殖”全产业链的逆袭,迈向“专精特”高质量发展之路。
策划:仙桃市委宣传部
摄影:刘贤双 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