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防城港5月10日电 (何宁)5月9日,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暨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在防城港召开。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广西渔业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八,西部地区第一,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0.4个百分点。
据介绍,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排全国第八位,西部地区第一,同比增长3.6%。其中,现代设施渔业产量达210万吨,占全区养殖总产量的65%。自2021年以来,累计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60个,水产类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2个,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10个,全国文明渔港4个。
近年来,广西加快传统渔业向高效集约的设施渔业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科学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有序发展海洋增养殖渔业,引导近岸养殖向深远海布局,建设现代海洋牧场。2023年,广西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4%。
同时,广西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水产品初加工与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各地发展水产品加工冷藏物流园,大力发展渔港经济区,拓展完善渔港服务功能。先后有“三江稻田鲤鱼”“钦州石斑鱼”“北海沙虫”“融水田鲤”等产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保护,全区有效期内的渔业类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
此外,广西渔业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广西持续加强科技攻关、种业振兴、技术革新,以高科技培育现代渔业新质生产力,全面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认定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0家,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在全区布局建立15个活体分库,联合企业收存特色种质资源17种7.13万个活体。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良种场35家。2021年以来,累计有“小棚对虾养殖技术应用与推广”“螺蛳笼式吊养生态养殖技术”等15项技术列入广西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
下一步,广西将强化科技赋能,深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进一步强化三产融合和对外交流合作,统筹抓好渔业安全和统计工作,加快打造广西“蓝色粮仓”,扎实推动全区现代渔业和海洋牧场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编:覃心、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