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至4月1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宜昌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时,调查到鳤6尾。
销声匿迹多年的鳤,近年频频出现。长江所等单位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在长江洪湖江段调查到1尾,2020年在长江宜昌江段和公安江段调查到8尾,2021年在鄱阳湖、洞庭湖、长江宜昌江段、长江湖口江段、澧水青龙庙江段调查到13尾,2022年截至4月15日在长江流域内已调查到6尾。
从空间分析上来看,鳤在长江流域多个水域零星出现,表明先前鳤虽然长期未被调查记录到,但在相关水域依然有极小种群。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2017-2021年农业财政专项“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以下简称“长江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的历史上有分布但未采集到的近130种鱼类,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物种属于种群过小而未被调查记录到。
从时间序列分析上来看,以宜昌为例,2020年11月-12月,75天*4船次的调查记录到鳤1尾,2021年11月-12月,58天*4船次的调查记录到鳤7尾;2021年6月,15天*1船次的调查记录到鳤1尾,2022年4月,15天*1船次的调查记录到鳤6尾。这说明鳤的种群有快速恢复的迹象,也意味着宜昌中华鲟保护区自2017年禁捕以来,鱼类种群正稳步恢复。同时这也预示着,长江流域内其它在长江专项调查中未被记录到的珍稀物种中,有一部分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之后或将有类似的恢复趋势。
鳤从“常见”到“绝迹”再到如今的频频出现,反映了在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背景下,长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条件改善明显。特别在2017年保护区禁捕、2021年长江全流域禁捕之后,以鳤为代表的长江部分短生命周期、栖息地尚存的受胁鱼类种群呈现渐行恢复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