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科研课题通过论证

作者:来源: 发布日期:2010-07-20 00:00字体大小:【】【】【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在长江水产研究所召开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科研项目论证会。项目论证专家组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王丁研究员,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西南大学张耀光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晴副院长、曹立业研究员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翀高级工程师等领导专家组成。

  此次论证会主要对长江所主持编制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白鲟试验性捕捞及应急救护网络维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岩原鲤等二十一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生物学、种群动态及遗传多样性变化研究”等4个科研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技术论证。论证专家组在听取了课题组所做的《项目实施方案》汇报,并就相关问题做了质询后对各科研项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合理性、研究目标的明确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项目考核指标可操作性进行逐一审议,在详细讨论的基础上一致同意通过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并形成相应论证意见。

  论证意见认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价”课题实施方案结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依据规划放流对象和规模,选择合适的种类开展标记放流,拟从放流鱼类生态适应性、资源贡献率以及遗传多样性三个方面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人员组成和结构合理,总体可行。经过适当修改完善后,可以作为实施依据。

  “白鲟试验性捕捞及应急救护网络维护”课题实施方案针对白鲟数量已极为稀少、开展白鲟的救护工作十分紧迫的现状,拟采用水声学探测-试捕的方法探寻白鲟资源状况,并对白鲟误捕救护网络进行维护。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人员组成和结构合理,总体可行。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课题实施方案以长江上游保护区水生生态监测和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数据库,实现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调查研究数据和资料的数字化,规范化管理与信息共享。研究目标明确,系统框架合理,逻辑清晰,成果可为长江上游保护区监测提供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岩原鲤等二十一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生物学、种群动态及遗传多样性变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综合鱼类地理分布、研究基础和保护需要等因素选择岩原鲤等二十一种鱼类,从生物学、种群动态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课题研究对象选择合理,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内容设置与分工合理,研究时间及进度符合金沙江梯级开发时序对鱼类保护的需求。经适当修改完善后,可以作为实施依据。

  论证意见为科研人员做好相关“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及时启动保护区相关生态补偿科研项目,促进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物种、特有鱼类和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和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相关领导参加了论证会。

   

上一篇: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淡水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010年度中期检查会... 下一篇: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农业结构调整重大研究专项“淡水养殖微生态制剂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