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所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所内新闻 > 正文

长江所2022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苗10万尾

作者:来源:荆州基地太湖试验场 发布日期:2022-10-20 16:48字体大小:【】【】【

2022年10月18日,随着最后一批中华鲟仔鱼破膜而出,标志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2022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此次全人工繁殖共获中华鲟初孵仔鱼约10万尾。

10月1日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创新团队(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分别在襄阳谷城基地和荆州太湖试验场进行了两批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成功获得中华鲟子二代初孵仔鱼约10万尾。目前,仔鱼体质健壮,繁殖后的中华鲟亲鲟各项体征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中华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时间晚的生物学特征,其人工保种工作难度大,需要持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长江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华鲟人工繁育保护工作,先后突破了葛洲坝下野生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规模化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并保育了全国最大一批中华鲟野生、子一代及子二代个体,先后向长江流域放流不同规格的中华鲟300余万尾,为中华鲟种群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创新团队是2019年入选的院首批创新团队。团队聚焦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开展保护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创新,系统攻关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养护一体的活体保护技术,以及精液、精原干细胞等种质资源冷冻保存与复原技术,构建活体保育与种质冻存相结合的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立体保护技术体系。团队将物种保护研究成果与行业管理支撑、产业利用相结合,为长江十年禁渔、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业管理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同时服务国家资源安全、长江渔业绿色发展和鲟鱼产业发展。

人工采卵

人工采集精液

孵化中的中华鲟受精卵

中华鲟初孵仔鱼

中华鲟开口仔鱼

上一篇:长江所荆州基地干部职工坚守一线 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下一篇:全国水标委淡养殖分技委归口的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8部分:稻鲤(平原型)...

打印本页